基坑工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
一、边坡塌方
【产生原因】
1、支护结构施工问题:钻孔桩缩径、混凝土浇筑不密实;锚索注浆不饱满,抗拔力不足。
2、降水系统失效:降水井堵塞或水泵故障,地下水位回升。
3、回填不实:支护结构与土体间存在空洞,导致应力集中。
4、未及时预警:支护结构位移、周边沉降数据超限未采取加固措施。
5、监测点布置不足:遗漏关键风险区域(如阳角、管线密集区)。
【预防措施】
1、将塌方或掉落的废渣清理干净 ,修补被破坏的基础结构 ,处理尚未塌方或即将滑坡的部分;
2、 回填夯实空洞部位 ,坡面重新布筋、加厚喷锚该处位置、 底部做好防掩埋的围护措施。
3、基础开挖前 ,根据地质条件 ,选取适宜的边坡支护方案 , 基础开挖时 ,开挖深度不宜过大 ,采取分层开挖 ,边开挖边喷 锚硬化 , 喷锚过程必须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,确保喷锚厚度与施 工质里。
4、坡顶必须设置有效的排水减压措施 ,基坑边2米范围内严禁 停放机械、 重物。
5、深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必须设置排水沟 ,集水坑 ,做好抽水 准备。
6、选择具有较好资质的监测单位 ,严格审核监测方案和边坡 塌方应急施工方案 ,有备无患。
二、基坑无支护措施,无排水措施
【产生原因】
①基坑边坡支护人员不足; ②基坑边坡支护 未交底;
③基坑工程日常监督检查未开展;
④基坑工程 验收工作未开展或验收不全面; ⑤基坑支护材料不足。
【预防措施】
整改措施: ①基坑周边空旷时可采用放坡,环境复杂时 采用其他支护方式; ②坡底应设置排水沟,采取排水措 施。
管控措施: ①督促支护人员按时进场; ②对基坑边坡支 护人员提前交底; ③加强基坑工程的日常监督检查; ④ 按要求开展基坑验收工作; ⑤悬挂临边安全警示标牌。
三、基坑临边防护局部缺失
【产生原因】
①未对作业人员进行临边防护规范标准化交 底;
②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足。
【预防措施】
整改措施: ①临边防护搭设安装规范,并张挂安全警示 标志牌。
整改措施: ①临边防护搭设安装规范,并张挂安全警示 标志牌。
四、基坑上下通道设置不完善
【产生原因】
①对搭设通道工人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;
② 项目管理人员缺失现场监督。
【预防措施】
①加强平面布置策划,做好道路、通道布设;基坑上下入口搭设专用通道。
②对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交底。
五、泥浆池防护缺失,未设置警示标志
【产生原因】
问题描述: ①泥浆池防护缺失,②未设置警示标志。
原因分析: ①施工标准低,过程监管随意; ②提前策划 意识不足,现场安全防护标准不明确。
【预防措施】
整改措施: ①井扣严格按公司标准化图册要求四周四周防 护栏杆; ②挂设设置警示标语。
管控措施: ①加强前期安全策划,统一施工标准; ②安 全防护标准做法要对管理人员及分包班组进行交底; ③ 施工过程加强监督验收。
【产生原因】
①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; ②安全技术交底 不清楚; ③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到位; ④违章作业,未 按照要架设吊车; ⑤管理人员违章指挥。
【预防措施】
整改措施: ①基坑边严禁重型车辆通行; ②转移施工机械至基坑边 1.5m 范围以外;③边坡及时安装防护栏杆。
管控措施: ①合理规划基坑边通道及材料转运线路; ② 材料转运人员交底; ③加强基坑施工作业过程中安全巡 查监管; ④边坡临边及时防护。
七、基坑周边违规集中堆载材料
【产生原因】
①对现场平面布置要求不严格,对分包平面 布置未进行有效交底。
【预防措施】
整改措施: ①清理集中堆载材料,基坑周边 1 米内禁止堆放材料。
管控措施: ①技术部平面布置策划及时,并根据施工阶段更新调整。 ②根据平面布置策划及现场施工部署落实分区管理。
八、基坑内施工电缆线泡水
【产生原因】
①现场基础施工移动面较大,无法设置固定 架空措施;
②现场大面积湿作业。
【预防措施】
整改措施: ①基坑阶段采用成品绝缘线架。
管控措施: ①购买成品绝缘线架; ②每次移动机械设备 后及时移动线架; ③加强过程用电监管。